老師如何發揮無法被數位工具所取代的價值:三個教學情境範例

讓我們一起想像一個平行時空中的情境。在這個時空中,實體的學校不再存在,孩子們只需要透過數位裝置在家中學習。他們可以觀看各種課程影片來取得學習內容。因為是數位模式,不受課堂人數限制,所以市面上只剩下少數由最專業、學生接受度最高的老師所錄製的教學影片。

至於作業和考試,則都透過電子試卷進行,再由電腦程式自動批閱並給予結果。此外,孩子們還可以在遇到問題時向先進的人工智慧提問並獲得解答。在這樣的情境下,現在的老師角色似乎變得微不足道,甚至沒有存在的價值。作為一個老師,我們應該如何面對?

老師的工作內容,是否會被新科技所取代?

我們先來想想,是什麼樣的脈絡會引申出這樣的問題。其實在前面描繪的平行時空中,我們就可以一窺一二了,迅速進步的各式科技產品、技術,已經可以取代人們原本在做的許多工作。

世界經濟論壇 (WEF) 在 2020 年發布的研究報告便指出,在所有工作中,由機器代為運作的比例將由 1/3 上升到 2025 年的 1/2。而「人工智慧之父」李開復在 2019 專訪時更是做出預測,認為再過 15–20 年,將有 40% 的工作種類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

在這些工作中,老師是其中之一嗎?

傳統上,當我們想到老師們的工作時,總是會直接地描述為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,也就是傳遞知識給孩子們並解答他們的問題。

然而,現在資訊取得管道多元且又方便,老師不再是學生們得到知識的唯一管道,有太多的領域專家都不藏私地在網路上分享他們的專業。更不用說現在當人們有疑問時,只要花幾分鐘在各大平台發問,不消多少時間,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「大神」為你解惑。

顯然,這樣的工作內容已不再是老師們的優勢,也不是未來的趨勢了,那些重複性高、沒有太多變動性的活動,將無可避免地遭到新科技取代。那麼,我們是否就要悲觀地認為,文章開頭所描繪的情境就要成真,老師們應該趕緊去找新頭路 (thâu-lōo) 了呢?

我不這麼認為。當時,沒有生命的圍棋高手 AlphaGo 橫空出世,連續擊敗世界冠軍,然而人們依舊醉心於人類高手們之間的頂尖對弈。所以,我們真正應該問的,是老師有什麼獨特的價值,是我們依舊想看到的。

許多老師所能帶來的價值,是科技所無法取代的

縱使高效率又便利的教學模式很吸引人,但當我們想到那些和孩子們互動、激盪出他們學習的火花、看見他們一次次突破自我向上成長的過程,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便不會願意就此離開。

儘管有很多事可以被電腦取代,但還有很多老師所能帶來的價值,是獨一無二、不容複製的。我們能夠透過實體的互動,察覺孩子們的情緒波動,做出適時的調整。在面對不同背景、先備能力的孩子時,我們可以運用專業做出判斷,給予差異化的教學模式,達到更佳的學習成效。我們更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,在孩子失敗、犯錯的時候,堅定地陪著他學取經驗、陪伴他成長。

這些價值,都是在教育過程中同樣重要,卻是科技不易取代的。我認為,未來我們應該更專注於發揮這些價值,最大化人類老師的角色,並輔以數位工具在其他部分的效率,讓孩子們的學習品質更向上提升。

三個例子,闡述我們可以如何發揮這些價值

實務上我們最關心的,是究竟要怎麼做到這件事?這裡挑了幾個常見的例子,試著給出可能的做法,供老師們參考。

1. 提問與引導

如果我們運用預錄的教學影片讓孩子們進行自主學習,無論是老師自己錄製的影片,或網路上找來的學習資源,都是固定不可變動的。螢幕裡的講師沒辦法和觀看者有任何互動,更不用說即時回答同學觀看時產生的疑問。

在這種時候,老師們便可以在過程中適當地插入提問、引導等環節,一方面確保同學們的注意力還在,另一方面也可以確認對學習內容是否確實理解了。

有時候,老師們也可以透過了解同學們的先備知識,來調整影片內容的節奏。如果有透過線上影片進行學習的經驗,很可能有遇過一個狀況:影片中的某一段已經是你很熟悉的內容,為了想加快學習速度,你決定跳轉到後面的段落。但因為不知道影片的架構,可能一下跳過頭、跳回來又跳太多,來回操作下不只沒省到不只沒省到時間,學習節奏也亂了。

老師們可以運用簡單的前測或提問,了解同學對該堂課的認知在哪裡,而因為已經了解影片的內容與架構,就可以輕易地選擇合適的段落,讓同學們銜接上。

2. 協助孩子挑選合適的工具

我們有許許多多輔助學習的數位工具,對於沒有經驗、概念的同學們來說,可能不曉得在什麼情況下,適合用哪樣的工具。而在這個時候,老師們便能運用自己的經驗,提供同學們建議。

像是如果要做一份報告,雖然老師已不再負起給予資訊的責任,但仍舊能夠告訴他們,針對該主題有哪些適合的管道可以蒐集資訊。在產出的階段,則是可以和他們討論這些內容適合用什麼樣的形式呈現,而該形式又有哪些好用的工具可以使用(例如用 X 工具將成果轉化為簡報)。

3. 培養孩子的資訊識別能力

先前有提到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網路上多元的管道已成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。然而,哪些資訊可信、哪些又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假資訊,則成為現代公民不可或缺媒體識讀素養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老師們可以和孩子們分享辨別他們的方法、依據,並慢慢建立孩子們的思辨能力。像是閱讀一篇新聞時,引導同學去查找該媒體、作者的背景與立場,去讀出新聞內容的言外之意。這樣的能力,在孩子離開學校後,也會持續受用。

面對數位時代不必害怕,只需專注於發揮自己的價值

現在,再讓我們重新回想一次文章開頭的那個平行時空,是否有不同的感受呢?沒有實體學校也沒關係,因為我們知道就算是遠端授課,也可以透過陪伴的過程和孩子們建立緊密的關係。同學們觀看的教學影片裡不是自己也無妨,因為我們才是那個可以即時掌握孩子學習狀態、成效並作出反應的角色。

既然這些是我們有自信,作為一個教學者可以做到的,那麼面對數位學習的世代便不必害怕。因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,我們能夠發揮的價值絕對不遜於那些新科技。相反地,透過這些數位工具的輔助,一定能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師。

(本文寫於 2021 年 6 月)

--

--

江彥辰 | Yen-Chen Chiang

Working in tech. Studying education. I write random stuff here.